业主文刊|记忆中的筒子楼

时间:2020年10月26日  来源:


邻居,给了我们温馨的问候和灿然的微笑;美好和谐的邻里之情,让生活更加温暖。华中·望舒文学社“合心和邻·金兰之友”主题征文落下帷幕,让我们通过华中假日丽城业主啸筱的美文,一起感受珍藏在时光里的温暖记忆。

24.jpg

《记忆中的筒子楼

我的童年生活在京南小镇的一个工厂大院儿里。虽说是厂院,却因为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国企,安置的基本都是部队转业或复员军人,一街之隔还驻扎一个营部,每天清晨一院子都伴随着起床号睁开双眼,所以又有些像部队大院的中规中矩,比现今的住宅小区多了丝“稍息立正”的气息。

25.jpg

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是初代独生子女,出生于八零后八五前。我们住的大院紧挨着父母们上班的工厂,院子里有四栋三层高的筒子楼,有十几排平房,有幼儿园、小卖部和澡堂子,就像一个大杂院,一应俱全。我家就住在其中的一个筒子楼里,上下左右对门皆为兄弟姐妹,我们一起在襁褓,一起牙牙学语,一起奔跑和长大,一直到上了小学,厂院整体搬迁。

那个年代,每家每户都是三口人的标配,两个大人一个娃。父母们都是有很多兄弟姐妹的,总觉得一个孩子太孤独,就总把我们往一起凑着带。一起坐在爸爸的大二八横梁上学放学,到了周末一起去澡堂子泡半天,孩子们扎在一堆儿跳皮筋、捉迷藏、吃雪人儿、喝橘子汽水,从筒子楼这头跑到另一头,挨个敲门集合,竟也是一个非常有纪律性、组织性的小团体呢。

26.jpg

和我要好的有三个小姐妹,我们年龄相仿,爱好相似。那个年代并没有什么新奇的东西,电视上的动画片每天一集二十分钟,父母也没有手机可玩儿。人和人的关系都是亲密的,谁家吃饺子没醋了,去邻居家端一碗;谁家父母有事儿了,帮忙接一下孩子放学。要是赶上过节就更热闹了,端午节前一周的周末,妈妈们就会买好糯米和箬叶,在一个大盆里泡着,几家凑在一块儿一起包,节日的气氛更浓郁了。写完作业、吃完晚饭,全院儿的一家三口都会到附近四面空旷的靶场遛弯。靶场的小风儿一吹,旁边河沟子里蛙声不断,熊孩子们爬到靶山上,如果运气好,可以挖到几颗弹壳,爸爸们会给我们吹出几声不太通透的呜呜声儿……姐妹们一路叽叽喳喳打打闹闹,玩到天黑,到家倒头呼呼就睡。

27.jpg

国企工厂治理下的父母们吃着大锅饭,生活简单没有压力,每天按时按点上下班,没有加班没有业绩没有KPI的烦恼。筒子楼里的孩子们每天寥寥几笔就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,没有课外班,没有相互攀比,“玩”是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。每当回想起这些,我脑子里就会循环播放《童年》这首歌,筒子楼里的邻居、伙伴、同学是我的童年重要组成部分,那时候一团和气的邻里关系,是构成我家庭、社会、团体基本观念的根源。

28.jpg

我在筒子楼生活了八年,九二年厂院从小镇整体搬迁到了市里,从此我们住上了当年更为高级的六层板楼。家属院更大了,楼房更多了,转学后我们的课程抓的也更紧了。小伙伴们四散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,难得一见。后来又有了新的要好的同学伙伴,上了不同城市的大学,开始了各自酸甜苦辣的人生。现在偶尔过年节带着七八岁的孩子回去一趟,跟着我当年的小伙伴的孩子们玩儿,也能打作一团。老人们念叨着小星出国了,晶晶响应国家号召最早升级成了二宝妈,娟儿做了北漂,终于在父母的叨念下三十多岁收获了爱情。谁还记得当年的梦想,谁又变成了最初的模样,当年的无话不谈,手拉手一起走的浪姐浪妹,而今就是躺在手机里一个永远也不会去打的电话号码。掐指一算,原来“大杂院”的生活已经远离我三十多年了,过往的种种一去不返,我们永远都回不去了。

29.jpg

对文学的喜欢是种清淡的欢愉,这种清淡的欢愉来自对简朴生活的热爱。望舒文学社“年轻的心·明亮的人”征文活动进行中,喜欢文学、写作的华中业主长按二维码即可投稿!

【版权声明】所有征文文章均为作者原创,其宣传按照投稿时间顺序发布,本文人物资料归原作者所有,稿件版权为原作者与华中房地产自媒体平台所有。如想转载请及时联系我方,或者注明出处。

网站地图

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?

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,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.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.